课堂有效教学的探索与实践(节选)
怀仁一中校长、党支部书记 王宝林
高中新课程改革是基础教育改革的核心内容,是关注学生发展、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也是教育本身与时俱进的客观要求。课堂教学是课程改革的重点。新课程实验工作启动以来,我校以积极的姿态和务实的精神,紧紧围绕课标、课程和课堂,深刻领会,全面推进,在依托课改进一步转变教学方式、提升课堂有效教学方面进行了更进一步的探索与实践。
一、 课堂有效教学的探索过程
一是向优秀学校问路。于是出现了初探洋思,七到衡水,寻踪寿光,探秘启东,遍访昌乐、黄冈、盘锦、延安中学等“倾巢出动”的局面,虚心请教,潜心研究,科学“拿来”。
二是厘清课堂有效教学的必要元素。
1、有效教学不能缺少明确的目标引领。课堂教学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没有针对目标且符合学情的评价, 就很难对课堂效果进行界定。学习目标是有效教学的基础,但课程标准不是课堂学习目标。 因此,有效的课堂教学首先应依据课程标准和学情确定符合学科教材体系的课堂学习目标,然后再依据学习目标设计学习过程和目标完成情况的检测与评价。
2、 有效教学是基于学生的体验而生成的。 低效的课堂教学都过分强调了“教”的作用,课堂时间大部分被教师占用,学的过程被教所替代;实际是教师阻断着学生对知识亲身体验的过程,而体验恰恰又是不可传递的,不是由教者所能代替的。要让学生在学习中有这样一个自己去“体验”的过程,就需要设计一个方案,导引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学案正是基于以上思考的一个有效载体。
3、有效教学不能忽视个体间的差异。教师面对诸多有差异的个体去施行无差别的注入式教学,必然会拉大学生对学科兴趣、学习态度和学习效果上的差异,甚至使个体由差异最后演变为差生。因此,要让我们的课堂鲜活起来,就得让学生在主动参与中学,在激情互动中学,在展示交流中学,在合作探究中学,这样的学习才算是有效的学习。
三是在实践中不断总结和完善。有了对课堂有效教学的认识和感悟,从2006年暑假起,怀仁一中两校区同时开始了大刀阔斧的课堂有效教学的实践和探索。我们的做法是分步实施,摸索前行。
第一步,推进目标教学。
第二步,提出学案导学。
第三步,落实学生体验。
经过一年的分步实施,整体推进,怀仁一中课堂有效教学的探索获得了初步的成效。 在2007年省示范高中“学案导学展示观摩”的基础上,我们初步确立了“335”有效课堂教学模式,开启了我校课堂教学改革的新局面。
二、“335”课堂模式的特色与实践
1、 模式的内涵
目标引领(三个基本的步骤):出示学习目标、围绕目标教学、当堂目标检测;
学案导学(三个主要的功能):导读、导思、导练;
学习行为(五种行为体验):学生自己观察、学生自己思考、学生自己动手、学生自己表述、学生自己总结。
2、 模式中各要素之间,互补互渗,互为载体。
目标教学的三个步骤
1、出示学习目标。我们的要求是:一节课的学习目标是单元知识课标的分解点,是教学双边活动的指南,因此,学习目标不能“假、大、空”,要明确、具体、可操作、可测评;识记、了解、理解、掌握、运用、感悟层次要准确。教师确定目标要做到胸中有大纲、目中有学生。
2、学生完成学习目标要通过学案的引导。
3、目标完成情况可以采取多种方式当堂检测。
学案导学实现“三种功能”: 导读、导练、导思。
导读,是学生通过阅读教材,对基本知识梳理和识记的过程,通过预习学案或课堂自学完成,要求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我们的一般做法是,每节自习课的后十五分钟(前30分钟完成上节内容的练习)发放下一节课编印的学案,指定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分解学习任务,根据“导读”提示,学生自己研读教材内容,对疑问或不理解的地方做好标记,准备提交小组讨论解决。每节课的前十分钟左右为小组讨论时间,小组内部可以就自学的问题合作交流、相互研讨。小组内解决不了的问题,由小组成员推选一名代表担任小组发言人,将问题提交到全班解决。
导练,是课堂上围绕学习目标的完成所设计的典型例题,是在学案引导下学生展示交流学习成果,学生质疑答疑、教师点评释疑的过程。我们的做法是,在教师引导下,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全班进行交流展示。展示的基本方法是:a、提问回答;b、上黑板做题;c、上台讲解;d、上台做实验;e、教师掌握的有代表性的解法在投影仪上展示等等。交流的基本方法是:生生互动,对抗质疑;生师互动、拓展探究。在这种有效、立体的互动过程中,能达到充分暴露问题的目的,为“导思”提供了切入点。
导思,是从问题引导入手,让学生深入思考、理解知识,变学为思,变教为诱。在问题思考-解决-生成-再思考-再解决的过程中,实现知识和能力的提升。导思贯穿学案的整个过程,是学案的核心内容。我们的做法,一是在“导读”环节中,设定任务和方法指导,变学为思,形成问题;二是在“导练”过程中,将本节知识的易错点、易混点、易漏点、重难点隐含在习题中,让学生辨析、理解,做到变教为诱。三是在“检查目标”环节中,设置扩散思维的“导火线”,在运用当堂知识解决具体问题的同时,拓展升华,触类旁通。
学习行为“五种体验”。我们的总体要求是:
无论目标教学的“三个步骤”,还是学案导学的“三种功能”,始终要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让学生自己观察、让学生自己思考、让学生自己动手、让学生自己表述、让学生自己总结,使每一个灵动的生命,绽放出探究的光芒,创新的火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