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课堂活动的“四项原则”
摘自《河南教育》2009年第11上期
1.指向问题。问题是启动课堂活动的“发动机”,问题质量的优劣将直接影响学生课堂活动的品质。一个好的问题应在被抛出之后发挥启思、促动、达智的效应。“启思”,指学生的思考应既不先期达到,又不滞后乏力,而是一个即刻的吸引、关注和惊叹:“这个问题我以前怎么没想过?”或产生一种“做一做,会有什么新发现”的冲动和渴求。“促动”,指学生应有寻求合作者的需求和动一动、看一看、想一想、说一说的愿望,而不是仅仅源于教师的硬性要求或指派。“达智”,指学生应能通过问题带来的活动,把感知或发现到的东西,主动融入自己大脑的思考。
2.面对学生。学生是课堂活动的实施者,他们对问题的感受和体验将直接影响课堂活动的效率和质量,因此活动应“面对每一个学生,面对学生的每一个方面”,比如兴趣的激发,活动层次的安排(动手的、记录的、汇总的、交流的)等,都应作为课堂活动设计所需考虑的因素,不宜笼统地给出一项活动要求,致使个别学生占主导地位,而降低课堂活动的参与度和效率。
3.利于衡量。课堂活动本质上是一个课堂互动的过程,体现了教师与学生个体或群体之间在课堂活动情境中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因此,课堂活动不能仅仅指向学生的“动”,亦应指向教师的“动”。教师之“动”除不断调节课堂活动,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必要调控之外,更重要的一条就是衡量和评价学生活动的实效性和达成度,以便指导和矫正课堂活动的内容和方向,凸现课堂活动的特定价值。课堂活动是否利于衡量,将会在很大程度上左右教师组织课堂活动的信心和学生接受活动任务、完成任务的效率和质量,因此必须细加考量和斟酌,不可敷衍。
4.便于交流。课堂活动的最终目的是促进学生的持久发展,而学生的持久发展除依赖课堂活动的内容和质量之外,还依赖于活动结论和发现的相互交融与吸纳。因此,一个好的课堂活动必须便于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这就需要教师在设计课堂活动时,注意活动内容的理顺和主要矛盾的凸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