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有效活动的三个“实”
摘自《河南教育》2009年第11上期
一、真实。这里的真实包含两个方面:1.有效的活动必须是学生真实的活动,也就是说,所有的学生确确实实参与了活动。例如,在小组讨论中经常出现少数学生侃侃而谈,其他人无所事事,甚至说闲话的现象。当有学生说出预定答案后,教师就匆匆收场,许多学生就成了活动的“陪衬”。2。有效的活动必须基于学生生活中的“真实”问题。任何与学生的实际生活无关的问题,都不可能引起他们研究的兴趣。这就要求我们的课堂活动应该尽可能模拟、贴近学生的真实世界,给学生创设尽量真实的语言环境,使学生在一种自然、真实的情境下进行活动。
二、朴实。有效的活动呈现的应该是原汁、原味的教学,是不加修饰、不刻意雕琢、不故弄玄虚的“朴素”状态,它运用最切合学生学习实际的形式,以取得最佳的学习效果,运用最“经济”的手段,以获取课堂教学的“高效率”。比如:某语文课上,本是分析一段主人公的对话,以展示各个人物的内心世界。但是为了使课堂活动有“品位”,教师就让学生预先进行了化妆,在课堂上表演课本剧。结果不仅没有引导学生更好地去关注角色的语言特色和文本人物的内心感受,反而把学生的注意力转移到了服装、音乐、搞笑上来,教学效果之差可想而知。
三、扎实。有效的活动无论设计成何种形式,一切都要以教学目标为支点,从目标出发,组织设计并开展活动,以目标的“不变”来应对活动的“万变”。我们经常发现,许多名师一堂课组织学生的活动只有两三个,并且每个活动都与教学目标一一对应。这说明课堂活动不在于多,而在于精,不在于流光溢彩,而在于扎扎实实。教学目标是活动的灵魂,更是判断课堂活动设计是否有效的直接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