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年级政治科学案
周次:第十五周 编号: 25 时间:11.28-12.4 编制:刘秀荣 审核:
第九课第二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学习目标】: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国家宏观调控的含义、目标、手段。
2.国家宏观调控的必要性。
3.运用国家宏观调控的手段分析相关的经济现象。
【重点】: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
【难点】:
国家宏观调控的必要性。
【学习过程】:
〔目标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
·导读1:阅读82—83页,填空: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比较
区别
|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
资本主义市场经济
|
所有制基础不同
|
|
建立在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有制的基础上
|
目的不同
|
|
以资本家获得剩余价值为生产目的
|
宏观调控的能力不同
|
|
不能很好的发挥作用
|
·导思1:见课本第82页:近几年,为了增加农民收入,我国政府采取了哪些重要措施?这些措施反映出我国市场经济的什么特征?
·导练1:
同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相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标志是( )
A实行宏观调控 B更能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
C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 D实现共同富裕
〔目标2〕:加强宏观调空
·导读2:阅读83—84页,填空
1.加强宏观调空的原因:
(1)弥补 的不足。
(2)由我国的 决定的。
(3) 及 目标要求国家必须发挥宏观调空。
2.国家宏观调控是指 综合运用各种手段对 进行的 和 。
3.国家宏观的主要目标是 、 、 、 。
4.国家宏观调控的手段有: 、 、 。
·导思2:
区别
|
经济手段
|
法律手段
|
行政手段
|
含义
|
是指国家运用经济政策和计划,通过对经济利益的调整来影响和调节经济活动的措施
|
|
|
作用
|
|
|
国家通过行政机构,采取带强制性的行政命令、指示、规定等措施对经济进行调节和管理。具有直接快速的特点
|
联系
|
(1)都是由国家运用的对国民经济的调节手段。
(2)相互联系,相互补充。
(3)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是宏观调控的主要手段,辅之以必要的行政手段,形成有利于科学发展的宏观调控体系,充分发挥宏观调控手段的总体功能。
|
·导练2:
我国是一个水资源严重缺乏的国家,人均拥有淡水量只有世界水平的四分之一,而且地区分布不平衡。面对严重缺水的现实,北方一些大城市实行累进制度,大幅度提高水价。从经济学角度看。大幅度提高水价的做法( )
①是运用经济手段对资源配置进行调控 ②是利用行政手段对资源进行调控③是运用价格杠杆调节资源配置 ④不符合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
A .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②④
【知识拓展】
名称
|
市场调节
|
宏观调控
|
调节
手段
|
主要通过价格、供求、竞争机制进行资源配置。
|
以经济、法律手段为主,行政手段为辅
|
优势
|
价格及时反映供求变化,市场信息灵敏,生产要素自由流动,生产效率高。
|
宏观调控具有自觉性、主动性和预见性,可以弥补市场机制的不足。
|
局限性
|
市场调节不是万能的,存在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等弊端,会导致资源浪费、经济混乱、收入差距拉大等不良后果。
|
政府调节是一种主观行为,可能因为决策失误或过度的政府调节干扰、破坏市场机制的正常运行。
|
【知识框架】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
宏观调控的必要性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宏观调控的含义
加强宏观调控 宏观调控的目标
宏观调控的手段
【反思小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