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年级地理学案
周次 6 编号 005 时间 9。26—30主编:张红彬 审核
课题:地球的运动(太阳直射点的移动)
【学习目标】
1、理解黄赤交角及其地理意义; 2、掌握太阳直射点的移动特点和规律。
【重点难点】
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二分二至;黄赤交角和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关系。
【学习过程】
导 读 一:阅读教材P15内容,并在图1.8上找出:“一轴两面三角度”(地轴、赤道平面、黄道平面、黄赤交角、地轴与黄道面的交角、地轴与赤道面的交角)
导 思 一 :
1、什么叫黄赤交角?它可表示哪两种运动的关系?2、黄赤交角与地轴和黄道平面的夹角是一种什么关系?你知道南、北回归线、极圈的纬度由什么决定吗?(初中地理的复习)3、如果黄赤交角为0度,太阳直射点有何变化?如果黄赤交角为45°和90°呢?
归纳:黄赤交角的地理意义:
导 练 一:结合教材的学习,创设情景,用地球仪进行“地球公转过程”的演示,并让其他同学观察、评价其正确与否。(是否把握住两个关键)然后以小组相互演示。
导 读 二:阅读教材P16内容
导 思 二 : 在公转过程中太阳直射点在地表上有何变化?说出变化原因、变化规律是什么?(理解四季变化的原因)
导 练 二:1、演示公转过程中太阳直射点的变化,并总结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
2、按要求完成下列活动题:
(1)按等间距绘图,画三条直线分别表示赤道、太阳直射点所能到达的最北、最南纬线。 (2)在三条直线的适当位置标注四个点,分别表示北半球二分二至日的太阳直射点。 (3)结合教材关于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的描述,画出一条曲线(或折线)表示出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轨迹。(提高绘图能力)
【知识归纳】 黄赤交角的变化将会引起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范围、回归线、极圈和热量带的变化,如下表所示:
黄赤交角 |
回归线 |
极圈 |
直射点 |
回归年 |
热量带 |
变 大 |
度数变大,向两极方向移动 |
度数变小,向赤道方向移动 |
南北移动的范围增大 |
不变 |
热带、寒带范围变大,温带范围变小 |
变 小 |
度数变小,向赤道方向移动 |
度数变大,向两极方向移动 |
南北移动的范围减小 |
不变 |
热带、寒带范围变小,温带范围变大 |
为 0度 |
黄道面与赤道面重合,太阳终年直射赤道,地球上无季节变化和昼夜长短变化及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年变化 |
【技巧方法】 二分二至日和近日点远日点的判断
(1)地轴北极向太阳倾斜的位置点为北半球的夏至日(
(2)然后根据地球公转方向,按春分、夏至、秋分、冬至的顺序确定二分日(公转方向也具有时间性)。
(3)在地球公转轨道上,顺公转方向过冬至日后约10度左右处为近日点,过夏至日后约10度左右处为远日点。
【达标训练】 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
时间 |
直射点的位置 |
直射点移动方向 |
|
|
到达最 界,之前 移,之后 移 |
|
|
向 移动 |
|
|
之前之后都向 移 |
|
|
(继续)向 移动 |
|
|
到达最 界,之前 移,之后 移 |
|
|
之前之后都向 移 |
|
|
(继续)向 移动 |
【学后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