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年级语文学案
周次: 6 编号:23 时间: 主编:张家栋 审批:
园丁赞歌 记叙要选好角度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弘扬尊师重教的优秀传统,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2、了解常见的几种记叙的角度。
3、掌握三种人称的特点,学会选择恰当的叙述角度。
2、了解常见的几种记叙的角度。
3、掌握三种人称的特点,学会选择恰当的叙述角度。
重点难点:了解几种记叙的角度,掌握三种人称的特点,学会选择恰当的叙述角度。
学习过程:
【导读】
一提到写老师,有人会觉得不够新鲜,缺少难度,说过去有人写过,小学生也写过。诚然,许多人小学时就写过自己的老师,可是许多人成名后还写自己的老师。这说明这个题目可易可难,可浅可深。随着年龄和阅历的增长,人们会对老师有更深刻的理解,而且不同时代的老师会有不同时代的特点,可以说是常写常新。
这就要求在写法上注意记叙的角度。在小学和初中阶段已经学过记叙的人称,其实,运用不同的人称也就是采取不同的角度,只是角度的含义更宽泛。例如,同样运用第一人称,还可以有不同的角度,文中的“我”,可以是作者,可以是讲故事的旁观者,也可以是作品里的多个人物(多元第一人称)。本专题是让大家认识记叙可有不同的角度,不同角度有不同的表达效果,以便在作文中灵活运用。
人存在于自然中,生活在社会中。自然的美,社会生活中的人和事,总会引起你的冲动,使你欲罢不能。生活是一个多彩的花园,每一瞬间都有可能在你的心灵上折射出新的感受、新的思考、新的领悟。当这些美妙瞬间闪烁的心灵之花触动了你沉睡的情感,使你怦然心动时,你想诉诸于笔端吗?只要我们心怀感激,抓住心灵的感悟,学会选取最佳的记叙角度,我们就一定会一鸣惊人。
【导思】
1、记叙是把人物的经历、事件的发展和事情的变化过程表达出来的一种方式。记叙文是通过对具体、真实的人和事的记叙来反映现实、表达思想感情的一种文体。什么样的记叙文算是上乘之作?一是条理清楚,二是人物个性鲜明,三是感情真挚动人。
那又如何做到条理清楚,人物个性鲜明,感情真挚动人呢?其关键是什么?关键之一在于选取好记叙的角度。
角度,这是借用摄影艺术的一个术语。摄影时,照相机所处的位置就叫拍摄角度。照相的时候,选择角度至关重要。同一个人,同一个风景,普通的照相师拍出来的也许是张极为普通的、丝毫没有美感的照片。而高明的摄影艺术家,由于其独特的视角,极为注意选择适当的角度来组织材料,安排场面,配置作品中景物各部分的位置和相互关系,拍出来的也许就是一幅艺术珍品。写作也像摄影一样,也是表现生活,因此,也有一个选择角度的问题。面对丰富的材料,选准了角度,写起来就会得心应手,写出来的文章也会新颖别致,集中紧凑。故此,选择角度至关重要,尤其是记叙文的写作就更为重要了。
那么,我们在写作中应该如何选择角度呢?在记叙文写作过程中,写作角度中的基本问题就是记叙的人称问题。记叙的人称,实质上是作者叙述时的观察点、立足点,也就是叙述一个人、一件事时,是以作者自己的角度来写,还是以他人的角度来写。
2、记叙的角度大致有三种情况。
1)第一人称:就是作者以“我”“我们”的身份,叙述所历、所闻、所见,把人物的经历、事件的经过告诉读者,这就是第一人称的叙述。
依据“我”在叙述事件时地位的轻重,常常表现为:
①“我”是见证人。都德先生的《最后一课》就用小弗朗士的口吻,真实地写出了韩麦尔先生的爱国情怀。再如《孔乙己》中的“我”。
②“我”是文章的重要人物。如《故乡》中的“我”。
③“我”是主人公。如日记、书信、游记、自传体文章中的“我”,还有以第一人称叙述的某些小说、故事中的“我”。如鲁迅的小说《狂人日记》,鲁迅不是狂人,但在写作过程中却用“我”来表述,代替了“狂人”,有力地揭露了中国封建家族制度和人吃人的旧礼教的罪恶。
④“我”是叙述过程中起到穿针引线作用的人物。如《孔乙己》中的“我”。
▲注意:用第一人称叙述的长处是有真实感,亲切自然。当然也有不足,就是受“我”的限制,不便于反映广阔的现实生活,很难反映出“我”以外的人物的思想、心理、感受,不便于多方位地塑造人物形象。
【导练】
尊师是社会文明的重要标志。我国的尊师传统源远流长,不少尊师的名言广泛流传。例如,“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到授业解惑也。”(韩愈《师说》)“学者必求师,从师不可不谨也。”(程颐《二程粹言》)“一日为师,终生为父。”(关汉卿《玉镜台》)“学贵得师,亦贵得友。”(唐甄《潜书》)“为学莫重于尊师。”(谭嗣同《浏阳算学馆增订章程》)老师不仅给学生传授知识,更在如何做人上给学生以深刻的影响。尊师,实际上是对知识的尊重,对师德的尊重。
赞颂教师是一个常说常新的话题。我们在中学课本上已经认识了不少令人难忘的教师形象,有温柔、热情、公正、热爱学生的蔡芸芝先生(魏巍《我的老师》),有方正、质朴、博学的寿镜吾先生(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有刚毅、深沉的爱国者韩麦尔先生(都德《最后一课》),有才华横溢、风趣幽默、稳健而潇洒的梁启超先生(梁实秋《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这些课文的字里行间对这些老师充满了尊敬、赞颂、怀念之情。
你对于“尊师”怎样认识?在你的老师中有让你感念不忘的吗?他们的哪些地方深深地打动了你?
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