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年级语文学案
周次:11 编号:53 时间: 主编:张家栋 审批:
故都的秋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了解作家及写作背景;
2、通读全文,整体把握文章思路。
重点难点:通读全文,整体把握文章思路。
学习过程:
【导读】
1、作者介绍
郁达夫 (1895~1945),原名郁文,浙江富阳人。现代著名的小说家,散文家。三岁丧父。17岁随长兄一起赴日本留学。在异国生活的十年,是他饱受屈辱和歧视的十年。在个人性格方面,他抑郁善感;在文艺审美方面,他提倡“静的文学”,写的也是“静如止水似的文学”。出版了新文学最早的白话短篇小说集《沉沦》,以其“惊人的取材、大胆的描写”而震动了文坛。
他的著作主要有《沉沦》《春风沉醉的晚上》《茑萝行》等近二十种小说、散文、日记和论文,
2、写作背景
1933年至1937年,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东北,虎视中原,国民党政府对外投降,对内镇压。由于国民党白色恐怖的威胁等原因,郁达夫从1933年4月由上海迁居杭州,过着隐逸的生活。在这段时间里他思想苦闷,心情忧郁感伤。举家的颠沛流离,生活的愁苦和哀痛,祖国的连年战乱,民不聊生的现状,都在作者的心目中抹上“悲凉”的色彩。为了排遣现实带给他的苦闷和寂寞,他花了许多时间到处游山玩水.在游山玩水的过程中,写了许多游记。
1934年7月,当郁达夫带着家眷“不远千里”由杭州辗转到青岛,又辗转到北平时,再次饱尝了故都的秋“味”,写下了优美的散文──《故都的秋》。
3、解题
“故都”两字指明描写的地点,含有深切的眷念之意,也暗含着一种文化底蕴;“秋”字确定描写的内容,与“故都”结合在一起,暗含着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相融合的一种境界。题目明确而又深沉。本文通过对北平秋色的描绘,赞美了故都的自然风物,抒发了对故都之秋的向往、眷恋之情,并流露出忧郁、孤独的性格。在把握本文主旨时,要注意理解作者思想感情中的时代精神。社会风云和个人遭际在作者心里投下阴影,以致对故都清秋的“品味”不免也夹杂着一些苦涩。
【导思】
1、浏览课文,思考:作者是从哪个角度写秋的?(提示:注意划出关键性的句子、段落)是在哪一段找到的,这一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2、齐读第一段,要轻要慢。思考:故都的秋的特点是什么?
3、为了营造故都之秋的这些特点,表达自己的无比向往之情,作者精心描绘了五幅故都秋景图景,你能找出来吗?给每一幅图景起个名字。
4、作者在文中是通过哪些景物的具体描写来展示故都的秋的?请快速扫读全文找出。
5、请大家自由诵读第三段的前半部分,思考:这些平素让他魂牵梦绕的景色,现在到了故都,他为什么不着力的写,只是匆匆的一笔带过,反而大写牵牛花、槐蕊、秋蝉、秋雨、秋枣呢?是什么原因呢?如果你来写,你会这样安排吗?请大家相互讨论交流。
【导练】
梳理本文的结构层次:
一、总起(1-2):
二、分写(3-12):
三、总结(13-14):
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