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年级语文学案
周次:11 编号:52 时间: 主编:张家栋 审批:
荷塘月色 第三课时
学习目标:
1、揣摩本文中典雅清丽、传神的语言,体会文中修辞方法的艺术效果。
2、进一步了解朱自清这位爱国知识分子丰富而复杂的内心世界。
重点难点:揣摩本文中典雅清丽、传神的语言,体会文中修辞方法的艺术效果。进一步了解朱自清这位爱国知识分子丰富而复杂的内心世界。
学习过程:【导读】什么是“通感”?
“通感”即为:人们通过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嗅觉等五官感知外界事物时,在一般情况下,彼此不能交错;但在特殊情况下,五官功能却能出现互相转化、彼此沟通的现象,也叫“移觉”。
▲通感在文中的作用:这些通感的运用,把荷塘超脱人世的迷人境界,描绘得迷迷离离,令人情动神摇,使意境渲染得更有淡远静穆、归朴返真的诗趣。可见比喻、通感的大量运用,使作品语言在清丽的色调之中,又蕴藉着一种淡远静穆的韵致,这种含蓄不尽的韵致也显示出一种典雅的美。
【导思】一、继续欣赏一下荷塘的动态美。
③分析“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穿过荷塘的那边去了。”
④赏析“一道凝碧的波痕”。
⑤“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怎样理解?
☆作者从形态、动态、静态等角度描述了一幅景美,情真,词雅的山水画,使自己的心得到了暂时的放松和慰藉,具有了“淡淡的喜悦”之情。
二、解析第5、6自然段,欣赏“塘上月色”。
1、本段哪三个动词用得很形象生动,使一切的事物都充满了动感?
2、你能说说这三个动词运用的妙处吗?
3、“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作者为什么说“这恰是到了好处”?
4、作者是如何描写月色的?“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写了什么,有何妙处?
5、文章中有一句话“这时侯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似乎真的很热闹,而在刚才的分析中却说,这是个“宁静”的环境,这两者是不是互相矛盾?
6、请同学们在这一段中继续找出运用反衬手法的例子。
【导练】这里的比喻与拟人,准确形象,但不能给人以美的享受,作者为什么不割爱此句,以使通篇流溢着美呢?
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