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年级语文学案
周次:8 编号:44 日期: 主编:刘莺燕 曹 莉 审批:
六国论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作品,正确认识历史事件
2.翻译第一、二段,了解重点字词的含义和用法
重点:翻译第一、二段,了解重点字词的含义和用法
难点:了解重点字词的含义和用法
【导读】了解作家作品及有关知识
1、作者作品介绍
《六国论》的作者苏洵,字明允,北宋时眉州眉山(现在的四川眉山县)人,二十七岁才发愤为学,经过刻苦努力,下笔顷刻数千言。仁宗嘉佑元年(1056),他带领苏轼、苏辙到汴京,谒翰林学士欧阳修。欧阳修很赞赏他的《权书》、《衡论》、《几策》等文章,认为可与贾谊、刘向相媲美,于是向朝廷推荐。宰相韩琦也推荐他作官,一时名扬京师。后来苏洵把文章汇编,成集就叫做《嘉祐集》。苏洵在中国文学史上与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宋代的欧阳修、苏轼、苏辙、曾巩、王安石合称“唐宋八大家”。苏洵与其两个儿子苏轼、苏辙合称“三苏”。
2、写作背景:
宋朝是我国历史上比较软弱的一个王朝。宋太宗以后,国势就渐渐衰弱。宋朝初年,北边已经有敌国契丹,宋仁宗时,西边又出现了敌国西夏。宋朝受着这两个国家的威胁和侵犯,却不敢对他们进行坚决的抵抗,只想用屈服妥协的办法,向他们纳银输绢换取和平。宋真宗景德元年(公元一○○四年),与契丹(后来称辽)缔结澶渊之盟,宋朝答应每年给契丹白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宋仁宗庆历二年(公元一○四二年),契丹派使者到宋朝要求割给他们晋阳(现在山西省太原市)和瓦桥(在河北省雄县易水上)以南十县的土地,结果定盟由宋朝每年给契丹增加白银十万两,绢十万匹。庆历三年,西夏向宋朝上书请和,宋朝每年赠给西夏白银十万两,绢十万匹,茶三万斤。宋朝这样一再向敌人屈服妥协,结果增加了敌人的财富,削弱了自己的力量,带来无穷的后患,而实际上并不能换得和平。
3、题解:
六国,指战国七雄中除秦国以外的齐、楚、燕、韩、赵、魏六个国家。秦国本来是个弱小落后的国家, 经过商鞅变法的彻底改革,逐渐强大起来,积极向东方发展,夺取六国的土地。六国也曾“合纵”对抗秦国,但各有自己的打算,所以这种联合并不巩固,被秦国“远交近攻”瓦解,相继灭亡。
【导练】
率( )赂( )秦耶 暴( )霜露 思厥 ( )先祖父 与( )嬴
洎( )牧以谗诛 为( )国者无使为( )积威之所劫
【导思一】翻译第一自然段,了解重点字的意义及用法,并思考第一段写了什么内容
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译:
【导思二】翻译第二自然段,了解重点字的意义及用法,并思考第二段写了什么内容
六国互: 丧,率: 赂秦也
盖: 失强援,不能独完:
秦以: 攻取之外 译:
较: 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 实: 百倍
思厥: 先: 祖父: 暴秦之欲无厌:
至于: 颠覆,理固: 宜: 然
此言得: 之: 译:
思考:
1、第一自然段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2、本段从哪几个方面说明赂秦的危害?
【导练】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
得: 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 此言得之( )
诚不得已 ( ) 吾得兄事之( )
以: 不赂者以赂者丧
秦以攻战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课堂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