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年级语文学案
周次:9 编号: 48 日期: 主编:刘 杰 审批:
伶官传序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 翻译第三、四段,了解重点字词的含义和用法
2、体会采用多种表达方式和写作手法表现主旨的方法。
重点:翻译第三、四段,了解重点字词的含义和用法
难点:了解重点字词的含义和用法
目标一
【导读】阅读课文后两段,积累古汉语常识
一、通假字 及仇雠已灭 “雠”同“仇”,仇敌 2尔其无忘乃父之志!“无”通“毋”
二、词类活用
名词作状语 1.负而前驱 前:向前 2.仓皇东出 东:向东 3.一夫夜呼 夜:在夜里
动词作名词 1.而告以成功 成功:成功的消息
使动用法 1.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兴、亡使动
形容词作动词 1.一夫夜呼,乱者四应 乱:作乱
三、古今异义
1. 至于誓天断发 古义:表示不好的结果,相当于“以致”今义:程度副词或表另提一事
2. 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 古义:官名 今义:动词,投身到(事业中去)
3. 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古义:指政治上的得失 今义:人情事理
四、一词多义
1.盛
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兴盛) 请其矢,盛以锦囊(装)
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旺盛) 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强盛)
2.告
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告诉) 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祭告)
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禀告)
3.其
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副词,应当,一定,表其实的语气)
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语气词,表程度)
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代词,他)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大概,表揣测语气)
五、判断下列文言句式
1.判断句
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 此三者,吾遗恨也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2.状语后置
请其矢,盛以锦囊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 而告以成功 庄宗受而藏之于庙
3.省略句
还矢(于)先王,而告(之)以成功 以三矢赐(于)庄宗而告之曰 请其矢,盛(之)以锦囊
4.被动句
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目标二
【导思】探究本文采用多种表达方式和写作手法表现主旨的方法。
【导练】
10.下列句子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当他用绳子把燕王父子捆绑起来。
B.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一个人夜里呼喊作乱,乱了的人便从四面八方群起响应。
C.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以至于彼此对天发誓,痛哭流涕,沾湿了衣襟。
D.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忧虑辛劳可以使国家兴盛,安逸舒适可以使自己毁灭。
11.对“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一句的理解,下列最准确的一项是( )
A.强调得天下困难和失天下容易。 B.强调“得”“失”都是由人事决定的。
C.否定“得”“失”的难易都是由人事决定的。D.否定得天下困难,承认失天下容易。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