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仁一中老照片解读

书记要调动,员工来欢送。总务马凤华,前排右一人。农学院毕业,出生在名门。曾祖是进士(马文燿),爷爷是举人(马蕃),他在浑源任局长,因公调怀仁。怀仁建中学,马公是功臣。工程质量高,至今有美名。59年搞“献宝”,说他有毒品(大烟),公安去学校,立马要抓人,多亏贾书记,出面来摆平;“未通党支部,抓人万不能”。书书记级别高,公安不敢动。马公躲一劫,大恩记在心。后来文革时,马公又被整,说他有枪支,藏在水井中。马公交不出,受尽各种刑,连连挨批斗,身心俱受损,不知何故变哑巴,贫病了终生。
![]() |
![]() |
孙璧老先生,他是北京人,能歌又善舞,文学功底深文化大革命,先生正年轻,照相左臂弯,他是残疾人?各位不知晓,听我说分明:这叫“手持语录状”,那是当年亮相的基本功。 | 操场上把兵练,玩具枪扛在肩,学生也要学军事,时刻警惕“帝修反”。 |
![]() |
![]() |
无产便是“社”(社会主义,发不了家的人都是革命派),有知就姓“资”。(当年有文化的人统称资产阶级知识分子)读书没有用,不如学手艺。(文革时学生学工) | 学生出课堂,围坐果树旁,眼向树上望,耳听老师讲:那个枝儿要留好,那个枝儿要剪掉,宁要社会主义的草,不要资本主义的苗。(后两句是当时很时髦的口号) |
![]() |
![]() |
校园土墙低,墙边杨树高。初一小学生,手舞铲土锹,劳动最光荣,本色永远保,不然要变修(修正主义),那可不得了! | 人间世事有规律,不以谁的意志为转移。文化革命到后期,批人的林彪挨了批。当年“破四旧”的小闯将,又留起了“资本主义的”大辫子(文革初期大辫子高跟鞋等等都属于资产阶级的东西) |
![]() |
![]() |
孙璧张德成,都是北京人。不远千里来怀仁,为教育事业献终生。 | 改革春风劲教育事业兴。县委书记王建功,来校把课听。校长杨培儒,亲自来陪同。一中从此欣向荣,省内有名声。 |
![]() |
![]() |
想当年大跃进全民运动,炼钢铁也是要运动全民。老师们不上课玩起了炼钢,这照片就是当年的情景。(照片里的人都是我的老师,恕我不恭直呼其名)一教师用铁锹把窑炉抹平,陈生林用双手把烟囱扶正。高葆珍困惑地看着镜头,李培仁瞪着他顽皮的眼睛。高福杏的神态有点怪异。姚可宁玩得还比较开心。周正琪老先生表情持重,贾学信是书记现场亲临。别小看那个歪斜不正的土包子,它是当年学校的炼钢炉,名曰“先锋” | 学生去插队,校长来欢送,正襟居中坐,表情看不懂。身旁两学生,红花戴在胸,脸上无笑意,衣服有补丁。家长两边坐,脸色更阴沉,往事已成昨,回首细思忖。 |

初中毕业生,应征去参军,体检要合格,政审要过硬。学生能入伍,学校最光荣。全体教职工,也都来合影。四十八年转眼过,细读当年师与生。
![]() |
![]() |
孙望陈国忠。都是北京人。大学毕业后,分配到一中。一个教体育,一个教语文。专业虽不同,相处如弟兄。工作热情高,生活有个性。这张休闲照,与众有不同。趴在花丛里,胸有黄土情。苦中有浪漫,美梦在胸中。 |
学生庞毓明,体育拔尖生。备战首届全运会,部队去招体育兵。全校千余人,毓明被选中。全校开大会,师生来欢送。柴和班主任,组织全班人。合影来留念,毓明坐在中。手中持竹箫,箫吹满江红。殷殷学子志,拳拳报国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