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组合作学习的组织与反思
小组合作学习改变了在传统集体教学师生单维交流中,教师垄断了整体课堂的信息源而学生处于十分被动的局面,从而使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得以充分的发挥。 下面我就小组合作学习的组织谈谈我的一些粗浅认识。
一、小组合作学习的组织形式
在新课标中特别强调要让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学习,发展学生的自学能力、实践能力和合作意识。但在课堂上具体落实时对于小组成员如何分配,又成了困扰我的一个难题,现在的小组分法一般是以下几种:
一是以课桌前后四人一小组。这种分法便于学生的课堂操作,易开展讨论交流,缺点是没有考虑到学生的个性差异和智力发展水平的差别。四人小组是合作学习最基本的组织形式,但不是合作学习的唯一组织形式。合作学习应该有更多的组织形式,比如:两人小组(即同桌)就更为方便,其讨论的效率比四人小组有明显的提高;对一些开放式的问题,四人小组就显得力量不足,这时就适宜人数更多的六人小组、八人小组。
其次是按学习成绩分为几个小组,然后针对不同小组提出不同的学习要求,对于成绩较差的小组可以适当降低教学要求。这种分发考虑到了学生不同的学习水平,分层教学,有一定的优势;但也存在一定的缺点,那就是由于基础水平相差大而形成一部分学生很快就完成了学习任务,而另一部分连最基本的知识点也完成不了的局面,教师在课堂上很难把握侧重点。
再次就是一组内优差生搭配,这样优势互补,取长补短,每个小组的学习水平相对平衡,教师容易把握,但这种分法也有起不足之处。在各个小组中,学习能力强的优等生得到了充分的发展,而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也还是属于一种被动接受的学习状态,小组学习的优势在这一部分学生身上并没有真正体现。
总之,我个人觉得每种分法都是优缺点并存,可以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不同的分组形式,或许可能有更多的收获。
二、小组合作学习过程的反思
1.小组活动重形式,缺乏实质性合作
合作学习不是简单地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不能把小组合作学习停留在表面形式上,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还要关注很多深层次的问题。
2.学生的参与度不均衡
小组合作学习确实增加了学生参与的机会,但是好学生参与的机会更多,往往扮演了一种帮助的角色,学困生成了听众,往往得不到独立思考的机会,而是直接从好学生中获得信息,致使学困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的获益比在班级教学中的获益还少。
3.学生间的合作不够主动
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学生间应形成良好的互助、互动的关系。但在小组活动中经常会出现不友好、不倾听、不分享的现象,这会影响合作学习的顺利开展。
4.评价和奖赏重整体、轻个体
小组合作学习以小组团体的成绩作为评价标准,这无疑是正确的。但是这可能把实施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师引向一个误区:教师在教学时往往把评价和奖赏过多地放在小组整体上,从而忽略个体的发展。